您的位置:首页 > 家居风水 >

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

2022-10-14 13:51:46 萧然 家居风水

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,饮食习惯也是不一样的,比如有的地方过节就喜欢吃饺子,有的地方过节就喜欢吃面条,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是什么呢,其实这一天不一定只能吃面条,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,吃的食物也是不一样的,那么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正月初七吃面条还是吃饺子的解析,感兴趣就关注下吧。

【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】

农历正月初七,也称“人日”、“人胜节”,或曰“七元”。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,古书如《初学记》、《荆楚岁时记》和《西清诗话》等,皆有记载。诗人尤喜以“人日”为题,赋诗寄意,如杜甫诗:“此日此时人共得,一谈一笑俗相看”便是。道教认为,天地时先有鸡,再后来是狗、猪、羊、马,之后才有人的存在。因此,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,则是吉祥,代表那一年能够出入顺利,人口平安。

正月初七这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,其中不乏寓意勤劳聪明的芹、葱、蒜。同时正月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都是“人”日子,要吃面条,其中又分初七是小孩的日子,是绊小孩腿;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,要绊住中年人的腿;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,要绊住老年人的腿。大年初七,因为是管小孩子的日子(初十七管中年人,二十七管老年人),因此延伸出很多的讲究。吃面条是为了缠住小孩的腿,保佑小孩顺顺溜溜、平平安安地成长,这种习俗应是在小麦的主产区的中原地带。

正月初七吃面条的寓意

马上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,每个人又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生活,所以对于春节我们都是充满期待的,还能够见到很久没见的朋友和亲戚。正月初七人们大多在早上吃面条。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。此外,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“人日子”。正月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,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,大人和老人的“日子”,谁要过“日子”就要吃面条。正月初七为人节,源于古代中国神话:盘古开天辟地后,女娲从初一开始,依次造出了鸡、狗、猪、羊、牛、马等动物后,几经演变,成为吃七样羮习俗。

相传在汉武帝时期,就有流传的说法是人的人中有多长,寿命就有多长,人中长在脸上,而脸和面是同义,所以人们用吃长面的说法来表达自己人中长,脸长所以会长寿的说法。后来逐渐演变成生日要吃面的说法,最好是吃一根不断的长寿面,面越长代表着寿命越长。还有一种吃面条的解释说法是人在生日的这一天吃面条,可以用面条来缠住岁月的双腿,也是表示希望过生日的人可以永远长寿的意思。

平常我们在吃面条的时候不会去在意它到底有什么寓意,只是填饱肚子,但是在正月初七吃面条有它自己的寓意,寓意健康长寿。大年初七吃面,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,去长寿之意。另外还有些地方按初、十七、二十七分为“小人七”、“大人六”、“老人七”,这几天吃面条可以健康长寿,吃面条的在新的一年里可以顺顺利利、万事如意。在这天里,对于小孩子来说,吃面条有重要的意义:既是长长远远的象征,又是健康长寿的祈福。汤水里,尽是父母们浓浓的心意和深深的亲情。

【正月初七吃面条还是吃饺子】

1、吃饺子

人日这天,临清、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。单县早晨吃饺子,现包现吃,叫做“捏老鼠嘴”,晚上不能点灯,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,不要危害百姓。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,象征吃老鼠脑。

2、摊煎饼

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“盒子菜”,并在庭院摊煎饼,“熏天”。

3、吃面条

月初七,相传是人的诞生日,故称“人日”、“人节”、“春胜”、“人胜节”。这一天,东北人家有吃面条的习俗,祝愿人们福寿绵长。还有一种说法,正月初七为少儿日,十七为青壮年人日,二十七为老人日。故逢这一天,必食面条避忌,俗称“拌腿儿”,以祈求健康长寿。

4、吃七宝羹

大年初七是“人日”,人人过生日,要以七种蔬菜,煮成七菜羹,也就是将七种蔬菜,煮成杂菜汤,在农业社会,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,来年大丰收。各地物产不同,所用果菜不同,取意也有差别。

广东潮汕用芥菜、芥兰、韭菜、春菜、芹菜、蒜、厚瓣菜;客家人用芹菜、蒜、葱、芫茜、韭菜加鱼、肉等;台湾、福建用菠菜、芹菜、葱蒜、韭菜、芥菜、荠菜、白菜等。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,蒜兆精于算计,芥菜令人长寿,如此种种。

面条的由来

面条作为我国的一种饮食,流传至今,一直受到民间的欢迎,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。到宋代,汤饼也改称为面条(唐时叫“馎饦”)。面条的这种样子,使人的联想“因势赋形”,把面与生日、寿诞联系起来,吃面和做面在中国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,面条做法简单,容易煮熟,即可以做正餐,也能当点心吃。大江南北对于面食的煮制各有不同,各具特色,有油泼面、冷面、酸辣粉、卤面、焖面、刀削面、热干面、兰州拉面、担担面等等,做法多到你想不到,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。经常吃面食的人更是长得精壮有力许多。

饺子的由来

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。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名目繁多,古时有“牢丸”“扁食”“饺饵”“粉角”等名称。三国时期称作“月牙馄饨”,南北朝时期称“馄饨”,唐代称饺子为“偃月形馄饨”,宋代称为“角子”,元代、明代称为“扁食”;清代则称为“饺子”。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,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。当时饺子是药用,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(羊肉、胡椒等),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。

下一篇:养鱼风水